健康直通车062|骨质疏松那些事儿
2023-01-10 09:18:21.0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显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的三大分型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8-14岁的青少年。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也有人把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范围。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即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前者是绝经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后者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可以明显改善。
骨质疏松的危害有哪些?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诊疗率在地区间、城乡间还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诊治率均较低,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 1/4。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疼痛: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常发生于胸、腰椎,髋部,腕关节和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提高。
骨质疏松如何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或致死率,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
调整生活方式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人量为0.8—1.0g/kg,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充足日照: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每次晒15—30min,每周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规律运动: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肌肉力量练习包括重量训练,其他抗阻运动及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戒烟限酒
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
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应症
已有骨质疏松症、已发生脆性骨折、已有骨量减少伴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骨形成促进剂(特立帕肽)、传统中药(金天格、骨松保、补骨脂)。
双磷酸盐: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有阿伦膦酸盐,唑来磷酸,利塞膦酸盐等。
降钙素类:可作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特别是椎体急性骨折时)的首选治疗药物,有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
雌激素: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催乳素瘤者慎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针对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样作用,有效地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是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有效药物。
促进成骨药物: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
传统中药:金天格、骨松保、补骨脂等传统中药多以改善症状为主。
■陈农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