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主任说】放射科:医疗战线上的“侦察兵”
2022-08-26 12:33:10.0
提起放射科,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成百上千万的机器设备及医生们忙碌不停的身影。“目前,我院放射科拥有的各类影像设备齐全,包括磁共振(MR)扫描仪、CT、数字化X线摄片机(DR)、数字化乳腺X线机、移动DR 、数字胃肠机以及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ACS)等先进影像设备。”放射科武刚主任如数家珍般将这些仪器设备一一向小编介绍:“就在上个月,一款带有人工智能诊断系统高端影像平台的‘黑科技’仪器——东芝320排螺旋CT机正式投入使用,这台高端CT设备的投入使用为青浦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再添诊断利器。”
“有了‘诊断利器’,可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可现如今,医院各个科室的许多疾病都必须通过放射科的检查和提供的影像来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甚至需要影像介入的治疗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情况下也对放射科医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毕竟,诊断和技术水平才是科室的生命线。”武主任说。
今天,小编要采访的就是这支奋战在医疗战线上的“侦察兵”,听听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
尽心尽责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摆位、投照、扫描……”每一份影像报告的产生都凝集了放射科技师和医师们的劳动和智慧,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小王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因走路时出现下肢隐痛来到我院骨科门诊就诊,接诊医生为他开具了磁共振检查。小王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磁共振室并完成了检查。细心的放射科医生在患者股骨远端部位发现了微小的病灶,他们查阅参考文献,对病灶的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和大小进行反复分析,最后在每日的早晨读片会上经团队讨论分析,小王被诊断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家属拿到诊断报告时急得差点掉下眼泪,武刚主任耐心向他们解释此病属自限性疾病,无需手术治疗。经过后期随访,也证实了此诊断的准确性。“虽然患者拿到手里的仅是一张诊断报告单,但其中凝聚的却是放射科团队大量辛勤的工作,从登记到摄片,报告的撰写与审核,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差错。”武主任如是说。
前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刚刚接夜班的张威技师接诊了一位门诊头痛头晕的患者,他习惯性的迎上前并简单询问了病史,了解到病人自觉有点头晕又无家属陪护,张威主动扶病人上了检查床,完成检查后他嘱咐病人稍作休息,半小时后可自助取报告。不一会,电脑系统显示出危急值报告:硬膜下血肿!张威考虑到病人病情危急,他要尽快通知到病人,但此时放射科门外早已没有了病人的身影。必需马上启动紧急预案!他通过病人的挂号信息找到了病人的联系电话,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张威灵机一动,通过派出所民警的协助找到病人所在的居委会,很快就联系到了病人家属。病人很快被召回并立即办理了住院手续,住院期间还一度出现了病危。出院前,家属特地送来锦旗表示感谢,此事也得到了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的报道。“为了畅通胸痛、脑卒中、创伤等急症病人救治绿色通道,提高时间窗救治能力,我们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危急值报告流程,一旦出现危急值,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医生或病人及家属。”武刚主任说。
远程诊断 让信息代替病人跑
2015年10月,青浦区医学影像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区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联网。至2016年3月,区医学影像中心实现了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网和信息共享。“拍片在社区,诊断及治疗在大医院,虽然我们医生的工作量更大了,但病人的确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捷。”武主任说。
家住金泽社区的包阿婆走路时不慎被绊倒,至金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接诊医生询问病史后初步诊断为左侧桡骨远端骨折,包阿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X线摄片检查。我院放射科、骨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刻启动联动机制,由社区医生将包阿婆的X线图像上传至区医学影像中心,我院放射科医生接收到信息后及时作出诊断并出具报告单。通过远程会诊,指导社区医生诊断及治疗。包阿婆也因此不用拖着行动不便的身子往返于金泽镇与青浦城区,包括后续的复查也只需在社区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病人。“以放射诊断为突破口,建立远程诊疗服务,推进我院与社区医疗的紧密联动与协作,有效提升社区的医疗与诊断水平,即方便了社区的患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的就诊压力。”据武主任介绍,自区医学影像中心启动以来,放射科每天安排专人进行读片,每天撰写诊断报告近150份。
幕后到台前 我们是临床的“眼睛”
放射科医师依靠自身掌握的影像诊断专业优势,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专家门诊,每周都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高级职称的专家坐诊,他们或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的影像检查手段,提高检查效率,或是对影像报告进行解读、分析、研判,指导下一步临床就诊。在专家门诊,前来咨询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陈女士是一位小学教师,最近在体检时发现左乳上方有一个0.8厘米的结节。想着自己的母亲几年前患乳腺癌做了根治手术,陈女士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根据医生的建议进一步做了磁共振检查。她提前在网上预约了武刚主任的专家门诊,带着报告单找到了武主任。“根据片子来看,您这肿块的形态不是很好,虽说肿块不大,但结合您的病史,我们建议您去看一下乳腺专科,并尽快手术。”武主任看着磁共振片子坦诚地对陈女士说。陈女士安排好手头上的事情,很快就住院进行了手术,结果病理显示为原位癌。术后的陈女士激动地说:“感谢专家给了我正确的指导意见,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说坐诊专家门诊是为患者提供“1对1”的服务模式,那么多学科诊疗模式就是打破学科之间壁垒、弥补单一治疗不足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在肺结节、淋巴瘤、胃肠肿瘤等多学科联合门诊,放射科医生通过查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研判后作出影像诊断,特别是对肿瘤的分期及病理的预判,结合各科室专家的指导意见,MDT团队将会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诊疗方案。
“庚子鼠年来临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医院面临着巨大压力,面对大量发热患者,放射科孙剑波,孙琰等五名同志主动请缨,开启了‘白加黑’模式,73个日日夜夜,始终坚守在一线。”每每提及抗疫期间放射科的“兄弟连战队”,武主任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强烈的自豪感。“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放射科承担起院内新冠肺炎CT筛查的任务,面对年70万人次的工作量,放射科全员上下始终不忘当初的选择,始终不忘曾经的医学誓言,汲取最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道德素养,继续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武刚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