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单位创建|科室建设】肠癌可防可治 早期筛查方能“肠”治久安
2023-08-14 10:07:28.0
癌症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上海,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等原因,癌症的负担仍在持续增长。据市卫健委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全市新发癌症病例9.14万例,发病率为623/10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其中大肠癌位居第二。
自2013年起,本市持续开展社区大肠癌筛查,累计服务576万人次。目前,已追踪到的确诊癌前期病变患者达8万余人,大肠癌患者约2.3万人,早期比例达46%,大大延长了大肠癌病例生存期。今年,本市将继续实施“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工作,向40万居民提供免费的大肠癌筛查服务,推动早日实现“50岁以上人人参加一次大肠癌筛查”的目标。“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广大市民在收到筛查通知或初筛阳性报告后,务必根据提示信息及时参加初筛或接受肠镜检查。
2023年是我院内镜中心承担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后进一步肠镜检查工作的第10年。“肠癌是可防可控的癌症,在初筛阳性的人群中,通过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病灶并进行内镜下切除,可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内镜中心主任刘铁梅说。
内镜下微创手术,将肿瘤扼杀在摇篮
半个月前,张老伯因为大肠癌筛查阳性来我院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检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肠镜报告显示在距肛门30cm的位置有一处病灶,病理报告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上皮内瘤变高别,换种说法就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内镜中心严斌主任医师综合考虑到张老伯的全身状况,向他详细讲了癌前病变的危害和手术的利弊,建议他尽快办理入院行内镜下手术。在完善术前准备后,严斌主任医师为张老伯做了ESD手术,即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肠镜直视下将病灶完整地剥离下来,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术后病理报告提示病灶局限在黏膜肌层,未侵犯黏膜下层及向远处转移,术后也不用放化疗及追加手术,张老伯在医院休养一周就顺利出院。
严斌主任医师介绍:“大部分肠癌都是从腺瘤发展而来,在腺瘤阶段发现并及时行内镜下切除,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将肿瘤扼杀在摇篮,阻断结肠癌的发生。”
社区就能预约、缴费,跨院区检查只需“跑一次”
王阿姨有一个可爱的小孙子,孩子上幼儿园由她负责接送,近期幼儿园门口却少了她的身影,这让其他“老伙伴”们甚是想念。两周后,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她告知大家,自己已经接受了早期肠癌手术!不禁让大家惊呼:这怎么可能!
原来,两周前王阿姨参加了社区大肠癌筛查,让她感到意外的是,自己竟然属于高危人群!社区医生建议她去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做电子肠镜检查。一想到预约、检查、取报告至少要跑三次,还要一次次排队,王阿姨当即就犯了难,可还没等她开口,社区医生就说:“阿姨,现在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实现信息互通,大型检查在我们社区也能通过线上预约、缴费,您只需跑一次。”三天后,王阿姨顺利接受了肠镜检查,术中医生发现有早期癌症,当场就在内镜下切除了。“感恩党的政策,为咱百姓就医提供便捷,得了大病可以早治疗。”王阿姨对治疗非常满意。
为了“织紧织密”医联体,2021年在青浦区卫健委的支持下,医院率先在徐泾北大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信息互通,之后先后在青浦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医联体合作新模式,实现核磁共振、增强CT、胃肠镜检查等大型检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线下开单预约的全覆盖。
关于线下开单预约,刘铁梅主任介绍:“患者在社区开具的电子肠镜申请单,内镜中心都会及早预约,以帮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
防治大肠癌,重在筛查
一般情况下,从肠道正常黏膜形成肉眼可见的腺瘤性息肉需要5-20年,从腺瘤性息肉进展到浸润性大肠癌也需要10-20年。在这一阶段里,只要及时干预处理,就能有效阻止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大肠癌筛查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大便隐血、粪便DNA、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以及胃肠镜检查等。肠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还可以取活检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灶的性质;内镜医生还能通过肠镜来甄别早期结直肠癌,如果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病灶,可行内镜下手术治疗。
美国癌症学会建议人们到45岁应首次做胃肠镜检查,并每隔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5-10年开始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息肉、癌前病变并干预处理,让胃肠道肿瘤无所遁形,真正实现癌症的治愈。
大肠癌筛查主要行大便隐血或大便潜血检查,大便隐血阳性一般提示检查前数天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较大价值,也可以用于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在此,呼吁大家在收到筛查通知或初筛阳性报告后,应根据提示信息及时参加筛查或接受肠镜检查,做到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处理,将肿瘤扼杀在摇篮中,预防中晚期癌的发生。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