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故事】如果信任可以用距离来衡量……
2024-06-05 10:50:34.0
如果信任可以用距离来衡量,那这一份跨越千里的选择,便足以证明,不顾山海相隔,远赴千里,这样的信任与相托是患者给予医者最高的荣耀。
家住山东的陈女士一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在当地医院检查出可能是动脉瘤,陈女士觉得动脉瘤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特别害怕。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内科刘祥璐主任医师,与家人一起商量下决定跨越千里来我院治疗。
刘主任在详细询问病情并查看报告后发现陈女士颅内动脉瘤有破裂的风险,需尽快手术。并且向陈女士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动脉瘤的位置、手术方法、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急方案等等,经过分析研判并与家属商讨后,家属选择行微创介入治疗。
经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动脉瘤大小约3.5mm,形态不规则。陈女士完善术前准备,于4月15日行经皮颅内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将支架导管引致动脉瘤所在的区域,将其穿过狭窄的载瘤动脉,使用最新一代的密网支架覆盖在动脉瘤的远近端,载瘤动脉通畅,完全释放支架,远近端支架打开良好,手术取得圆满成功。陈女士术后第二天头痛症状减轻,术后第三天可下床活动。
科普时间
什么是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俗称颅内不定时炸弹,指的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通俗地说就是动脉局部发生膨出,宛如血管上吹出一个小的气球。它是一种血管疾病,不是肿瘤,像是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随时可能破裂的气球。
动脉瘤的发生率
颅内动脉瘤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7%,而在诊断出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人群中其年破裂率约为1%~2%。颅内动脉瘤大多潜伏在体内,不破裂,无症状,一旦破裂则会导致严重的出血,可导致严重后果。约有1/3患者在30天内死亡,1/3患者幸存,但神经功能丧失(残疾)。
动脉瘤该怎么筛查
很多病人会问,为啥我每年做CT,怎么体检发现不了动脉瘤?其实,普通的CT平扫是发现不了动脉瘤的,一般需要做脑血管检查才能发现这种隐藏的炸弹。
MRA:脑血管疾病无创检查的一种,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可以作为筛查动脉瘤首选。
CTA:同样也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但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可以快速完成检查,常作为急诊动脉瘤的筛查首选。
DS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缺点是需要进行动脉插管,属于微创手术。
哪些人群需要行颅内动脉瘤筛查
◆家属中有颅内动脉瘤或出血史,或已经发生过动脉瘤或出血的患者。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三高人群需要筛查脑血管,尤其是高血压人群。
◆工作压力大,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需要筛查脑血管。长期吸烟者、长期熬夜、酗酒、运动过少者应定期筛查。
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的目的是隔绝动脉瘤与正常的血流,以防止其破裂。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手术方法可以分为开颅手术和介入手术两种。
开颅手术:适用于大型、复杂的动脉瘤,或者难以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的动脉瘤。通过开刀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暴露好动脉瘤,使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阻断血流进入瘤腔,达到防止动脉瘤出血目的。
介入手术:目前主要包括2种方法:动脉瘤栓塞和血流导向疗法。动脉瘤栓塞是使用弹簧圈填塞瘤腔,使之形成血栓而闭塞、修复,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和支架辅助栓塞。血流导向疗法是较新的治疗方法,通过血流导向装置重建载瘤动脉,大大减少流入动脉瘤腔的血流,使腔内血流速度变慢,逐渐停滞而形成血栓,从而修复动脉瘤。对于大动脉瘤,血流导向疗法复发率更低,可作为首选方案。
专家介绍
刘祥璐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外科主任。青浦卫健委第五轮学科人才“名医”培养对象,青浦区卫健委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卒中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区县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首届神经介入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出血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委员、长三角内镜创新与转化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率先在青浦医院开展神经介入技术,积极推动神经外科微创治疗。熟练掌握显微镜、内镜及介入等微创手术。擅长脑卒中、脑动脉瘤、烟雾病、颅内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疾病及各型颅脑外伤疾病的诊治,参与全球Enchanted-2/MT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在国际及国内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3项。获得上海市卫健委“医学科普优秀奖”;青浦区卫健委第三轮、第四轮人才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多次评为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刘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