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科普】房颤是什么?你不知道的心脏秘密!
2024-08-19 14:11:22.0
许多人都好奇,房颤是什么?房颤会导致怎样的不舒服?一旦患上房颤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心脏的秘密!
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也被称为心房颤动。在房颤中,心脏的上部——心房,会出现不规则、快速的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这种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部位,增加患者患中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
房颤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最新的研究显示,房颤的患病率在中国可谓是“年年高”,35~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从2003年的0.61%上升到2012~2015年的0.71%,而45岁以上人群中更是达到了1.8%。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也逐渐攀升,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高达5.4%和4.9%。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但实际患者数可能更高,因为约1/3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患有房颤。
房颤的危害和风险
房颤可谓是“心脏里的小麻烦”,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1.5~1.9倍,而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更是是无房颤人群的3~5倍。此外,房颤还可能导致心衰、痴呆等严重并发症,让人不得不慎重对待。
房颤的症状和治疗
超过60%的房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晕厥等。有些患者可能并不会明显感觉到这些症状,有些患者伴有严重或致残性症状。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有效预防是关键,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管理,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房颤的微创手术治疗——导管消融
房颤消融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利用高频能量或冷冻技术来破坏心脏内部的异常传导组织,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这项手术旨在减少或消除房颤发作,帮助患者恢复规律的心跳。
对于考虑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朋友们,首先要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哦,包括识别并纠正导致房颤发生的可逆性因素、评估手术风险与复发风险,同时还要考虑自身意愿。相比起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减少心血管住院的次数。所以,如果你是有症状的房颤患者,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话,导管消融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还有一点要注意,对于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时出现有症状的心脏停搏/长间歇的患者,导管消融治愈房颤后可消除这种情况,避免大多数患者置入永久起搏器。导管消融在高龄房颤患者中同样安全有效,但目前研究对其改善预后的结论不一致。研究发现,房颤合并功能性中重度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后,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程度可显著降低。
专家介绍:刘海波主任医师,心内科主任兼介入中心主任,医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著名心血管专家葛均波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卵圆孔未闭封堵),尤其擅长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分别于2012及2013年赴美国斯坦福医学中心及德国Bergmansail医院导管室进修学习。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第四届“区域名医”、上海市第五届“仁心医师奖”提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太浦英才"、青浦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浦区"名医",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及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面上项目、中华医学会项目及区级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IF 100余分(单篇IF 10.44)。成功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建立了心血管内科博士后站,目前有博士后1名、复旦大学在读博士1名。
张政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医学硕士,擅长心内电生理及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对心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血管急危重病抢救、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心肺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王韦副主任医师,擅长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致力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治疗术。发表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5篇,SCI论文1篇。主持区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1项,新技术新项目3项。曾获区卫生系统“业务能手”、区“医苑新星”等荣誉。
对于长期受房颤困扰的患者,可以到我院心内科咨询哦!医院开设了针对房颤患者诊断治疗的房颤门诊(每周二上午)。
■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