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就医指南
  • 新闻动态
  • 名医专家
  • 职工风采
  • 红十字医院
  • 文明创建
  • 健康宣教
  • 人事招聘
  • 科室介绍
  • 住培专栏

【青医科普】夏天有一种“热”叫“登革热”

2024-09-13 16:26:48.0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雌性伊蚊叮咬→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
       登革热命名的来源
       在斯瓦希里语中,“Ki-dingapepo”意为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后来演变为英文的“Dengue”,再音译为中文的“登革”。
       登革热病毒最早在马来西亚的登革热热带雨林地区,因此科学家命名为登革热。
       西班牙语“登革”(dengue)意思是装腔作势或故作姿态,该病会引起肌肉关节疼痛,走起路来就像穿夹脚高跟鞋的女性。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传传染病,高热、出疹、出血、关节痛等,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属于乙类传染病。
       目前无特效疗法,无上市疫苗,预防最有效措施是控制蚊媒。
       流行现状
       国际现况:2024年全球疫情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巴西报告登革热病例296.6339万例,死亡病例758例,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阿根廷报告登革热病例7.8606万例,较2023年同期增加18.2倍。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分别报告病例4.3047万例、1.7783万例,较2023年同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最高增长幅度为2.7倍。
       国内现况:国内疫情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3年发生2次较大规模登革热疫情,分别报告病例2.2188万例和1.9538万例.截至2024年5月,全国共有15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16例,高于2023年同期(19例)。其中,输入病例114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本土病例2例。综合研判认为,与2023年相比,我国登革热输入病例的数量、发生本土疫情的区域及疫情规模可能明显增加,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重点省份存在局部暴发流行和重症死亡病例增加的风险,近期广东病例明显增多,杭州已有确诊病例。
上海防控措施:上海5月至10月间全面开展以“预防登革热,从防蚊灭蚊做起”的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降低蚊媒传染病流行风险,发动全社会共同打造健康生活环境。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病前1天和病后5天都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占全体人群1/3;
       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的猴子。
       传播途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伊蚊俗称“花蚊子”,特征是翅膀没有斑,身体有很多黑白花纹。它的发育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蚊四个阶段,从卵到成蚊的时间平均7-14天,一只蚊子可以产卵几百个。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区别在于白纹伊蚊的胸部背面有一条白斑,而埃及伊蚊背部则是一对括号型白斑。
       伊蚊主要在室内外植物、清水容器中滋生,也喜阴凉处活动,吸血高峰在上午7-10时及下午4-7时。人群普遍易感。

       显著季节性:在热带和亚热带全年均可发病,北纬30度以下的温带少见。其主要的发病季节集中在夏秋季。
       临床特征
       潜伏期短:一般为1~6天,平均时间为3~4天。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并且具有高度传染性。
       典型表现三红三痛
       三红:面红、颈红、胸红。
       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及关节痛。
       高热与皮疹:发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皮疹于病程第3~6天出现,持续约为3~4天,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
       出血:约25%~50%病例,常见:牙龈鼻腔、结膜、皮下等出血。
       疼痛:全身疼痛、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眼眶痛、腹痛。
       病原学检测:急性期血清NS1抗原;RT-PCR检出病毒核酸分离到病毒;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增加;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感染。
       感染后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或更长;对不同型别病毒无交叉免疫力,可再次感染;若再次感染异型病毒,因发生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防蚊隔离
       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推荐6天。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蚊虫叮咬:这是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措施。可以通过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安装蚊帐等方式来防止蚊虫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蚊子活跃的时间段。
       消除蚊子滋生环境:蚊子主要在积水中滋生,因此,定期清理积水、疏通下水道、处理垃圾等,可以有效减少蚊子的数量。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减少蚊子滋生的可能。
       做好日常灭蚊工作:在室内可以使用蚊香、电蚊拍等工具进行灭蚊;在室外,可以使用驱蚊灯、驱蚊手环等设备进行防护。

■孟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公园东路1158号,201700 联系电话:67009999、69719190 沪ICP备06051247号 沪卫(中医)网审〔2013〕第1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