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科普】为什么春天容易过敏?一文说清过敏原与科学应对
2025-04-02 14:36:55.0
过敏的本质:免疫系统的“误判”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敏原)的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因子,导致打喷嚏、流涕、皮疹甚至哮喘。春季过敏高发,与空气中花粉浓度激增直接相关,但过敏原远不止于此。
过敏原的三大入侵途径与常见类型
吸入性过敏原(最常见)
花粉类:树花粉(如杨树、柳树)、草花粉(如蒿草、豚草),春季3-5月浓度高。
尘螨:床垫、地毯中的尘螨排泄物,全年存在,湿度高时更活跃。
霉菌孢子:潮湿环境(如空调滤网、浴室)滋生,春秋季易扩散。
动物皮屑:猫、狗的皮屑和唾液蛋白,可悬浮在空气中数小时。
食入性过敏原
高致敏食物:牛奶、鸡蛋、花生、坚果、海鲜、小麦、大豆(占食物过敏的90%)。
交叉过敏:花粉过敏者可能对苹果、桃子等水果过敏(如桦树花粉-苹果综合征)。
接触性过敏原
日化品: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护肤品中的香料。
金属:镍(首饰、拉链)、铬(皮革制品)。
植物:毒藤、芒果皮(含漆酚)。
精准揪出过敏原:科学检测方法
血清IgE检测(抽血)
适用场景:筛查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尤其适合皮肤敏感、湿疹患者。
局限性:仅提示致敏状态,需结合症状判断(IgE阳性≠一定过敏)。
皮肤点刺试验
方法:前臂皮肤滴加过敏原试剂,轻刺观察红肿反应。
优势:15分钟出结果,灵敏度高,常用于花粉、尘螨筛查。
斑贴试验
用途: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如金属、化妆品)。
操作:将过敏原贴于背部48小时,观察延迟反应。
筛查建议
★季节性过敏优先查花粉、霉菌
★常年症状查尘螨、动物皮屑
★食物过敏需结合“饮食日记”辅助诊断
过敏防治:三层防御策略
回避过敏原(最有效)
花粉季:关窗、使用新风系统,外出戴N95口罩、护目镜。
尘螨:每周用60℃热水洗床品,使用防螨寝具。
霉菌:空调滤网每月清洗,卫生间保持干燥。
食物:严格阅读成分表,避免“可能含致敏原”的交叉污染。
药物控制(缓解症状)
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二代药物不嗜睡)。
鼻喷激素: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减轻鼻腔炎症)。
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笔(严重过敏者随身携带)。
免疫治疗(治本之策)
脱敏疗法:通过舌下含服或注射过敏原提取物,逐步提高耐受性,疗程3-5年。
适用人群:对尘螨、花粉单一过敏且药物控制不佳者。
春季过敏特别防护指南
关注花粉浓度预报
树花粉高峰:北方3-4月(柏树、杨树),南方2-3月(木棉、杉木)。
草花粉高峰:5-6月(蒿草、葎草)。
建议通过“天气类APP”查询实时花粉指数。
回家后的清洁程序
★立即洗脸、漱口、冲洗鼻腔(用生理盐水);
★更换外衣,避免花粉带入卧室;
★夜间关闭窗户,使用空气净化器。
警惕“隐形过敏原”
★春季沙尘携带霉菌孢子,外出后及时洗头;
★公园长椅、共享单车把手可能残留动物皮屑。
误区澄清
❌ “过敏是免疫力低下”→ 真相:是免疫系统“错杀无辜”,与免疫力强弱无关。
❌ “小时候不过敏,成年后不会得”→ 真相:过敏可随时发生,环境变化、压力均可诱发。
❌ “过敏断不了根,不用治”→ 真相: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避免发展成哮喘。
过敏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科学管理可有效控制症状。春季若出现皮肤风团、反复打喷嚏、眼鼻瘙痒,建议尽早筛查过敏原,针对性防护。回避重于治疗,精准诊断是战胜过敏的第一步。
■钟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