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百人百事 守护生命之源 谱写医者仁心——记上海市重点学科肾脏病学
2025-05-13 10:51:36.0
晨昏交替,四季轮回,从医院急诊入口进院,错落有致的急诊大楼和朴实无华的5号楼簇拥着青扬路,时间的沉淀宛如微风细雨吹进了5号楼北侧繁忙的电梯和血液净化中心的玻璃门缝,这里每天都演绎着关于肾脏的故事。
免疫风暴下的生命逆转
“本以为只是肠胃炎,没想到差点要透析!”回想起几个月前的惊险经历,李女士仍心有余悸。今年3月,53岁的李女士突然犯恶心,吃不下饭,连平时最爱吃的糖醋小排都失了香味。一周后李女士病情加重,站立都成问题,家人立刻带她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就诊,血检结果让医生瞬间凝重,肾功能指标全线“爆表”:尿素氮和肌酐都很高,而肾小球滤过率仅个位数,指标明显地指向了肾脏问题。转入肾内科病房后,通过进一步检查,白寿军主任医师团队发现更多异常,血肌酐出现了进行性上升,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抗核抗体颗粒型和抗GBM抗体均出现阳性和升高,合并出现了高钾血症,尿量也在减少。立刻安排李女士进行了肾脏穿刺及唇腺活检检查,“这是I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干燥综合征肾损伤,就像体内同时爆发两场免疫风暴。”白主任解释道。
白寿军主任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后给出了大剂量激素冲击加环磷酰胺治疗,同时予以血液透析、纠正贫血、抗氧化等对症治疗的组合方案。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好转,恶心呕吐的症状明显改善,尿量也逐步恢复。“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白主任欣慰的说道:“只要我们用心治疗每一个病患,信任和依赖就会有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有科室床位40张,下设面积2200平方米血液净化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拥有100余台各类血液净化机(含CRRT、DFPP等)。“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方面,我们患者的治愈率已经高达80-90%,而且我们也在不断增加专业的高精尖设备,肾脏穿刺的检查结果出报告时间已经短至48小时,能很及时地支持肾脏方面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白寿军主任介绍道。
DFPP技术攻克抗体"堡垒"
72岁的李老伯在8年前因浮肿、蛋白尿在外院诊断为“膜性肾病”,经历过含激素类、高剂量RTX类治疗方案在内的多次治疗,出现过病情反复和一系列不良反应。来我院肾内科后的一系列检查显示李老伯是特发性膜性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面对超标的血PLA2R抗体,白寿军主任医师团队决定使用“血液净化黑科技”——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经过三次DFPP治疗,李老伯的血PLA2R抗体滴度显著下降,配合免疫球蛋白+低剂量RTX疗法,李老伯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缓解。DFPP治疗技术为无数肾病患者点亮了希望。
作为上海市卫健委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以慢性肾脏病的管理、双重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激素+免疫抑制联合疗法在重症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基于PLA2R抗体滴度为基础的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及治疗和独立开展肾脏病理技术为主要目标,以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肾炎的诊治、肾脏相关的各类交叉学科疑难少见危重症以及规范化透析为主攻医学特色,既是青浦区高峰学科,也是医院“六个中心”建设之一,还有青浦区唯一的“腹膜透析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管理着辖区内150余名腹透病人和500余名血透患者。
“1+1>2”破解居家难题
从市区拆迁入青浦的孙老伯正面临腹透困境:脑梗卧床、全身浮肿、导管引流不畅导致腹透效果不佳。白寿军主任名医工作室团队在家庭医生的特邀下家访了孙老伯,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给老人实施“腹透+血透”协同方案——平日居家腹透保便利,每周血透做“深度保洁”。这种个性化治疗不仅让水肿消退,更让各项指标持续改善。目前科室管理的650名透析患者中,类似方案正让更多家庭重拾生活信心。
2019年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启动的“青透之路”党建品牌,让优质医疗突破院墙:建立医护一体化的特色腹透专科门诊和腹透护理门诊;白寿军名医工作室进驻徐泾社区;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下的一体化、连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我们要让规范诊疗延伸到了社区、患者家里……让慢性肾病患者在自己的生活圈内,就能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白主任指着肾内科病房墙上“青浦区第四届领军人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太浦英才”“上海市区域名医”等殊荣微笑地说:“这些正见证着我们这个团队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跨越式发展。”
从惊心动魄的抢救到润物无声的慢病管理,从高精尖的技术到充满烟火气的社区服务,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用仁心仁术诠释着“生命守护者”的深刻内涵。
■陈迪艺、杨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