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科普】胃肠炎期间如何科学饮食?这份指南助您快速康复
2025-05-15 14:30:08.0
胃肠炎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 等症状。科学饮食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加速康复。“循序渐进”是饮食核心。
急性期:呕吐频繁时(发病后24-48小时)
原则:减轻负担,预防脱水
短暂禁食
◆剧烈呕吐时暂停进食1-2小时,避免刺激胃肠道。
◆呕吐缓解后,尝试少量饮水(每次5-10ml),逐渐增加。
补充电解质
◆口服补液盐(ORS):按WHO配方调配,有效预防脱水(每包冲250ml温水)。
◆替代方案:米汤(过滤米渣)、稀释苹果汁(1:1兑水)或淡绿茶,避免高糖饮料。
缓解期:呕吐停止,仍有腹泻
原则:温和流食,逐步恢复
推荐食物
◆流质:稀米粥(可加少量盐)、藕粉、胡萝卜汤(滤渣)。
◆低纤维碳水:软面条、苏打饼干、烤馒头片(少量多次)。
恢复期:症状明显减轻(发病3-5天后)
原则:低脂低纤维,逐步多样化
可添加食物
◆蛋白质:水煮蛋清、嫩豆腐、去皮鸡肉(蒸煮)。
◆淀粉类:土豆泥、小米粥、软米饭。
◆蔬菜:胡萝卜泥、南瓜泥(煮熟去纤维)。
过渡到正常饮食
◆从软食逐渐转为普通饮食,持续1-2周。
◆引入酸奶(无糖、含活性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
避坑指南:这些食物会加重症状
高糖食物:果汁、蛋糕(加剧渗透性腹泻)
乳制品:牛奶、冰淇淋(乳糖不耐受风险)
刺激性食物:辣椒、咖啡、酒精(损伤黏膜)
高纤维蔬菜:芹菜、韭菜(增加肠道蠕动)
油炸食品:炸鸡、薯条(难以消化)
注意事项
烹饪方式:蒸、煮为主,避免煎炸。
卫生安全:餐具煮沸消毒,生熟分开。
特殊人群:婴幼儿、老人需更严格监测脱水迹象(如尿量减少、眼窝凹陷)。
就医信号:血便、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时立即就诊。
■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