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全国先进工作者王菊莉:我在基层,要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上)
2025-09-02 15:37:43.0
编者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劳模精神始终是引领时代前行的精神火炬。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特别策划推出“匠心筑梦.对话”系列专访报道,以匠心独运的视角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沉浸式访谈与多维叙事,呈现出我院先进工作者群体如何以躬身之姿挺立潮头,用实干点亮星辰,以耕耘助力健康,在传承与变革的交响中诠释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跳动在时代脉搏里的奋斗强音,见证平凡岗位上绽放的不凡光芒。
第一期:专访全国先进工作者:王菊莉
【人物名片】:王菊莉,1998年毕业于青浦卫生学校,1998年9月参加临床护理工作至今。现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外科(二)科护士长。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好护士、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记者:王菊莉护士长,首先祝贺您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份至高荣誉!载誉归来,回到熟悉的病房,您的心态和日常工作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王菊莉:(温和地笑着)谢谢!还是叫我菊子吧,大家都这么叫我。说实话,刚回来那几天,确实有点不一样。走在楼道里,一些老病号或者家属看见了,会特别热情地打招呼:“哎呀,护士长,劳模回来啦!”甚至还有特意来看我的。这份信任让我感动,也让我感到压力更大。但护士的工作从来不是个人的舞台,它是团队协作的成果,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护理团队,属于所有坚守在基层的医护人员。
我觉得还是“平常心”吧,就是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穿上这身护士服,我的角色就只有一个——病人的护士。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它提醒我,更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回到岗位,我依然是那个需要按时巡视病区,做好手术室、介入室、供应室等条线的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王菊莉。我要把心沉在病房里,把脚步落在病床边,荣誉的光环自然就化作了前行的微光。
这两个月,我收到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给予的关心关爱,也得到了很多来自同事、朋友的祝福和问候,同时我也接到了非常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宣讲邀请。
记者:您提到应邀参加各种劳模事迹宣讲活动。您如何看待这些宣讲?在宣讲中,您最希望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王菊莉:说实话,一开始接到宣讲邀请,心里是忐忑的。我只是做了千千万万护士都在做的本职工作,实在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讲。但后来我意识到,宣讲的意义不在于讲述“我”,而在于点亮“灯”。每一次宣讲,对我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回炉”。重温自己走过的路,回望那些被病人和家属信任、依赖的瞬间,比如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心那个小女孩纯真的眼睛和微笑,又如抗疫时候队员们齐心协力度过的日子……这些都会让我更加确信平凡坚守的力量。这力量像一盏灯,宣讲就是希望它能照亮更多人。所以只要需要我,无论是院内党支部的邀请,还是学校、街镇党群服务中心、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邀请,我都会尽自己能力去宣讲,当然我也需要不断学习,数十次的锻炼下来,发现自己讲得越来越顺了。
我最想传递的核心信息很简单:一是平凡岗位,大有可为:护理工作琐碎、辛苦,但每一个细节都连接着生命和健康,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坚守本身,就是一种伟大。二是劳模精神就在身边:它并非遥不可及,它就体现在每一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它呼唤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明天(周二)请继续收看:对话 | 全国先进工作者王菊莉:我在基层,要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下)
〔记者小记〕:当"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璀璨光环加身,她选择悄悄摘下,重新戴上那顶最熟悉的燕尾帽。王菊莉,一位在临床一线奋战二十余年的普通护士,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平凡脚步,丈量着南丁格尔精神的高度。载誉归来,她依然穿梭于病房之间,用双手传递温暖。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穿透岁月的光,照亮每一位劳动者脚下的路。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