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
2022-08-26 22:52:47.0
每年的4月15~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21年是第三十三届上海市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
在众多的癌症中大肠癌在国内的患病率高居前位,但它完全可防可治!大肠癌是源于大肠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各段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多,大肠肿瘤的生长特点是肿瘤的多发性,该肿瘤的发病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饮食结构和遗传因素有关。
发病原因
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少运动、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均有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
环境因素
如放射污染、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慢性血吸虫病被认为是大肠癌的重要病因。
饮食结构
高脂肪、少纤维素饮食、缺乏维生素的饮食,同样属于大肠癌的诱因。
遗传因素
某些特殊类型大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化学致癌物质
亚硝胺以及其化学衍生物为大肠癌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油炸食品中甲基芳香胺也与大肠癌相关。
疾病因素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息肉、血吸虫病等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大肠癌的典型症状是便血、腹痛、体重下降、贫血、肠梗阻。通常左半大肠癌更多出现血便和肠梗阻,直肠病变更易有里急后重感。右半大肠癌更多出现腹部包块、贫血、消瘦、乏力等表现。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常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右侧大肠癌也可表现为腹泻与糊状大便,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质无明显黏液脓血。
腹痛也是本病的早期症状,多见于右侧大肠癌。表现为右腹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因病变可使胃结肠反射加强,可出现餐后腹痛,大肠癌并发肠梗阻时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当患者出现便血、大便性状改变、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时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发现便隐血试验阳性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有家族大肠癌史的患者,若见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体重下降、贫血,甚至发生肠梗阻和直肠刺激症状,应立即就医。
如何早发现?
早期筛查,结肠息肉演变为大肠癌几率较高,对高发地区40岁以上有结肠息肉家族史者可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阳性者可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切除结肠腺瘤者应定期随访,若是家中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其他家族成员应行基因检测,预测其患癌风险,并据此进行预防性干预。
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适当摄入纤维素膳食和蔬菜、水果,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肥胖。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芡实、蜂蜜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少吃红肉、加工肉,因这类食物会增加大肠癌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