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健康科普】秋冬季节,谨防“心病”
2022-08-26 23:40:29.0
秋冬季节温差变化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脑梗塞、冠心病患者遇到寒冷空气刺激时,血管会骤然收缩,由于血管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之有大量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导致血流受阻,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猝死的高峰期。因此,做好积极的防治尤为关键。
警惕先兆表现
心脑血管病常常有先兆表现。如果老年人出现言语不清、说话舌头发硬、手脚无力或麻木、视物重影、头晕等症状,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自行缓解,反复发作,数天发作一次或一天发作数次,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塞的先兆。约半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前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以前没有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同时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恶心呕吐、充满恐惧感等。若老年人发生以上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秋冬季节最好能做好血压监测。如果血压轻度升高,可以采用保暖、低盐低脂饮食以及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于波动;如果血压升高明显,则需要及时调整所服用降压药物的剂量或采用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应当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降压过低,血压过低会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灌注量不足,从而诱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心病”可能来源于心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脑血管病、冠心病患者应当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同时,应当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所谓“季节性情绪失调”,是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或情绪失调,这种表现往往在秋冬更为明显。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温度骤降的天气不适应,导致室外活动量明显减少。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对于寒冷比较敏感、体质较弱或较少参加锻炼的人群。建议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里,带着一份闲适心情出去走走,也可以约几位好友一起聊聊天,或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季节性情绪失调”。
保健锻炼
张闭嘴:最大限度地将嘴巴张开,同时伴之深吸一口气,闭口时将气呼出。张大嘴巴与闭合嘴巴,通过面部的神经反射刺激大脑,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脑血管弹性,有利于预防中风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摇头晃脑:平坐,放松颈部肌肉,不停地上下点头3分钟左右,然后再左右轻柔旋转脖颈3分钟。这种轻柔的颈部运动,可增强头部血管的抗压力,颈部的肌肉、韧带、血管和颈椎关节也因此能增强耐力,并减少胆固醇沉积于颈动脉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预防中风,还有利于高血压、颈椎病的预防。
耸肩:将双肩上提,缓慢放松,如此一提一松,反复进行。耸肩运动是颈部参与的运动,为颈动脉血液流入大脑提供了人工驱动力,迫使流动迟缓的血液加速流向大脑,因而可减少脑血管供血不足和发生梗塞的危险。
捏腋窝:左右臂交叉于胸前,左手按捏右腋窝,右手按捏左腋窝,运用腕力带动中指、食指、无名指有节律地轻轻按捏腋窝肌肉。按捏能使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周而复始地回流通畅,加速循环全身,并调节好脑血流量,稳定血压。
鼓掌:自然站立,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两手掌心相对,鼓(击)掌,动作宜缓慢。拍击手掌不但能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消除疲劳,还可以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痴呆症。
梳头:右手拿梳子梳头50次,左手拿梳子梳头50次。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能起到增强大脑皮层活力和活血通络的作用。
擦颈:双手摩擦发热后,迅速按摩颈部左右两侧,用力中等,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度。这样可以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改善对血管壁的营养,改善颈部血管弹性及大脑供血。
搓足心:涌泉穴位于足心,属足少阴经,搓涌泉穴可治头顶痛病,左脚掌心穴位的病理反射包括心脏、肾脏、脾脏,每天坚持1~2次搓脚心,起到补脑益肾、益智安神、活血通络的功效。
揉脐:脐为一身元气之所在,长期揉脐能刺激肝肾之经气,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效果较佳。
按摩穴位:按摩劳宫穴、神门穴、廉泉穴、通里穴、承浆穴,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每个穴位按摩1分钟左右。
运动舌头:全身放松,闭目,把舌头伸缩50次,舌头向左右摆动50次,舌头向上腔顶部上翘伸平50次,舌头伸出嘴外摩擦嘴唇50次。此法是锻炼舌头和防治心脑病的有效方法。
勤动嘴:运用语言功能是锻炼大脑、防治血管病的有效方法。正数数,倒数数,由慢到快,逐步加快,是锻炼舌头和防治心脑病的有效方法。
伸腰运动:两手交叉于胸前,自胸至头顶上伸,用力先轻后重,似举重般,将腰带起,如此数次。这样会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较强收缩,在持续的伸腰运动中,很多淤积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可以大大增加循环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此外,老年人闲暇时也可以去周边的公园多走走,研究显示,健步走运动对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相关血栓性疾病对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危害。
■张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