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日历·全国高血压日】气温骤降,如何管理血压?
2022-12-01 14:36:35.0
10月8日是第25个 “全国高血压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
据上海市气象局统计,2022年10月3日是上海今夏以来的第50个高温日(35℃以上为高温日),刷新了1984年以来10月最高气温纪录,但高温之后最近又气温骤降,随之而来的是这几天高血压急症及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激增。
气温变化对血压影响很大,夏天气温升高,血管扩张出现血压下降,如果是高血压患者,夏天出现血压波动大,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服用剂量。冬天由于气温下降,血管收缩出现血压上升,如果气温出现骤变或者早晚温差大,血压波动也会变大,冬天血压波动幅度在5-10mmHg,最高可达20mmHg。老年人因血管硬化,弹性差,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尤为明显。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其中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3000万人没有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有75%患者的血压没有达到控制目标。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而在年龄≧80岁的高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90%。高血压是心梗和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50%-70%的脑卒中及40%-50%的心梗都与高血压有关,致死致残率极高,给国家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
我们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压呢?
饮食控制方面
减少食盐的摄人量,每日食盐摄入量<5g为宜。
保证合理的膳食,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豆制品,增加钾、钙的摄入,多吃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芹菜、卷心菜、西红柿、苹果、西瓜等。
保持脂肪酸良好的比例,少吃动物脂肪,以植物油烹调为主。
饮食易消化且保证足够的营养,以少食多餐为宜,禁食辛辣食物。
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产生不良后果。
有效控制食量,控制体重,减少每天摄人的总热量。
戒烟、限制饮酒。
运动锻炼方面
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要积极向患者宣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
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游泳等。
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min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血压在2级(160/100mmHg)以上尤其是已经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尽早使用降压药物。1级高血压无靶器官损伤的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减肥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也建议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总体原则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注意观察降压药的各种不良作用,当血压降低后不可马上停药,应减到维持量(最小有效量),并坚持长期服用。同时用药因人而宜,根据病情适时适量调整,具体而言,指导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先使用镇静药提高睡眠质量,解除情绪紧张和烦躁,多可使血压降低。
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经一段时间治疗后,再根据血压水平适当调整剂量,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中、重度高血压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受损,应指导其选择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可适当联合应用利尿剂,并根据血压变化适当增减剂量。推荐使用每日一次,24小时平稳有效降压的长效制剂,以保障一天24小时平稳降压,防止靶器官损害以及清晨血压突然升高所致的猝死、卒中和心脏病发作,并且此类药物可以增加治疗的依从性,便于患者坚持规律服药。单一药物疗效不佳时应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提高降压效果而不增加不良反应,不宜将一种降压药物的剂量加的过大。对血压较高者,血压应逐步降低,避免药物使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发生不良反应。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应监测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做到适当增减药物。
血压达标患者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 ;血压未达标患者,2 - 4周随访1次。随访时应着重了解上次随访至今是否有新诊断的合并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除了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外,每年至少测量1次体重和腰围,并建议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将血压控制好,戒烟限酒,控制好血糖、血脂和体重,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肖蕾